霜降是二十四節(jié)氣之一,寒露后十五天,斗柄指戌為霜降。此時,太陽運行到黃經二百一十五度,空氣寒涼,露凝結而成為霜.故而得名。過了霜降,天氣漸冷,初霜出現,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個節(jié)氣,過了霜降,離冬天就不遠了。霜降時節(jié),“秋深山有骨,霜降水無痕。”(《列岫亭》宋·江定齋)就是描寫霜降時節(jié)深秋的山景,疏林中,秋氣漸深,使秋天的山也多了一份蒼健之氣,江上水淺。
霜降有三候
一候豺乃祭獸。
“豺乃祭獸”這個詞最早出現在《逸周書》中:“霜降之日,豺乃祭獸。”又曰:“豺不祭獸,爪牙不良?!币馑际钦f豺狼開始大量捕獲獵物,捕多了吃不完的就放在那里,用人類的視角來看,就像是在“祭獸”——以獸而祭天報本也,方鋪而祭秋金之義。
二候草木黃落。
秋盡百草枯,霜落蝶飛舞。秋天,西風漫卷,催落了葉,吹枯了草。逐漸寒冷的氣候,將大自然所有的生命力進行了一次次毀滅性的摧殘。翠減紅消,雁影無蹤。而人的情感,也進入深沉的低谷。離愁別恨,凄風苦雨,盡皆展示深秋的悲苦,觸及人心。
三候蜇蟲咸俯。
蜇蟲也全在洞中不動不食,垂下頭來進入冬眠狀態(tài)中。此時的大自然,是一種寂靜的美。經過了生機勃勃的春,熱鬧蓬勃的夏,收獲喜慶的秋,生命的輪回,又進入休眠的狀態(tài)。蜂蝶不見蹤跡,蜇蟲無聲,都為經歷漫長的冬天而作準備。那是以修行的姿態(tài),期待來年的新生。
霜降節(jié)氣是由秋入冬的關鍵,是重要的節(jié)氣之一,霜降時節(jié)的習俗也不少。
打霜降
相傳清代以前,江蘇常州府武進縣的教場演武廳旁的旗纛廟有隆重的收兵儀式。按古俗,每年立春為開兵之日,霜降是收兵之期,所以霜降前夕,府、縣的總兵和武官們,都要全副武裝,身穿盔甲、手持刀槍弓箭,列隊前往旗纛廟舉行收兵儀式,以期拔除不祥、天下太平。
霜降日的五更清晨,武官們便會集廟中,向旗合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禮。
禮畢,列隊齊放空槍三響,然后再試火炮、打槍,謂之“打霜降”,百姓觀者如潮。
祭旗纛
《周禮》中記載,大司馬(統(tǒng)管全國軍事的官職)凡是出師的時候,都很重視旗鼓的作用,要對旗纛進行祭祀,稱之為軍牙六纛之神。(牙旗,是主帥在軍隊中位置的標識。纛,是浦頭,古代馬頭上的一種札飾,是皇帝乘輿的標記性裝飾。天子有六軍,因而稱六斌。)
各地一般都有旗纛廟,在廟中筑臺,設置軍牙六纛神位。春季在驚蟄日祭祀,秋季在霜降日祭祀。明代祭祀旗纛,在每年仲秋祭祀山川之日,由專人在旗纛廟里的壇內進行;箱降日,在教場祭祀;歲末祭獻太廟的時候,則在承天門外祭祀。此外,凡是軍隊出行,都要祭祀旗纛。清代在霜降日五更時,鳴炮致祭。武將主祭,在演武廳迎接巡視的帝王。祭祀完畢,將士們齊集教場,兵士們披掛整齊,展示武器,唱著軍歌整隊而歸,或者繞街游行。
吳地民間,這一天天未亮時,人們就相互提醒,以免沉睡錯過,只要聽到信號,就爭相趕到教場觀看儀式,稱之為看旗纛,據說如此能拔除不祥。
登高
霜降時節(jié)有登高遠眺的習俗。登高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暢,同時登至高處極目遠眺,心曠神怡,可舒緩心情。天高云淡,楓葉盡染,登高遠眺,賞心悅目。
習戰(zhàn)射
霜者,殺伐之表。古人為了順應秋天的嚴峻肅殺,都在這個月操練戰(zhàn)陣,進行圍獵。正如《春秋感精符》所記載:“季秋霜始降,鷹隼擊,王者順天行誅,以成肅殺之威?!?/p>
自從漢代以來,就在季秋之月講習武事,操演比試射技,以進行賞罰,已沿襲成為慣例。賈思勰(齊民要術》還將其列為農家九月中的事宜,“繕五兵,習戰(zhàn)射,以備寒凍窮厄之寇”。
賞菊
霜降時節(jié),正是菊花盛開之際。此時,民間會舉行菊花會。以表達對菊花的喜愛和崇敬。有一種小范圍的菊花會,是富貴人舉辦的,不必出家門的。在霜降前就采集百盆名品菊花,放置廣廈中,前軒后輕,也搭菊花塔。菊花塔前放上好酒好菜,先是家人按長幼秩序,鞠躬作揖拜菊花神,然后喝酒賞菊,賦詩潑墨。而北京文人多在天寧寺、陶然亭、龍爪槐等處舉行菊花會。
賞紅葉
霜葉紅于二月花。霜降過后,楓樹、黃護樹等樹木在秋霜的撫慰下開始漫山遍野地變成紅黃色,如火似錦,非常壯觀。
谷物滿倉
霜降是每年秋后農業(yè)收獲的一大節(jié)氣。武進農諺日:“霜降到,嘸老少。”意即此時田里的莊稼不論成熟與否,一齊都可收割了。
買柿子和蘋果。
黃河以北在霜降這個時節(jié)也有不少吉祥的民俗:如老百姓會買柿子和蘋果,意思為事事平安,商人會把栗子和柿子放在一起圖“利市”。
送芋鬼
霜降,是秋天最后一個節(jié)氣,人們同樣非常重視,各地還有祛兇、掃墓等習俗,以祈求風調雨順,生活幸福安康。如在山東煙臺等一些地方,霜降這一天人們要去西郊迎霜;在廣東高明地區(qū),霜降前有“送芋鬼”的習俗。霜降時節(jié),人們會用瓦片堆砌成河內塔,在塔里面放入干柴點燃,火燒得越旺越好,直至瓦片燒紅,再將河內塔推倒,用燒紅的瓦片熱垠芋頭,這在當地稱為“打芋煲”,最后把瓦片丟到村外,這就是“送芋鬼”。人們以這樣的方式,辟兇迎祥。
掃墓
古時候,霜降時節(jié)人們還要去掃墓。據《清通禮》記載:“歲寒食及霜降節(jié),拜掃擴荃,屆期素服詣墓,具酒撰及菱剪草木之器;周服封樹,剪除荊草,故稱掃墓。”如今,霜降掃墓的風俗已少見。但霜降時節(jié)的十月初一“寒衣節(jié)”,在民間仍較為盛行。寒衣節(jié),也稱“十月朝”、“祭祖節(jié)”、“冥陰節(jié)”、“鬼節(jié)”等,與清明節(jié)、中元節(jié)并稱為三大“鬼節(jié)”。為避免先人們在陰曹地府挨冷受凍,寒衣節(jié)這天晚上,人們要在門外焚燒夾有棉花的五色(紅、黃、藍、白、黑)紙,并且把餃子倒在一個灰圈內,意思是天氣冷了,給先人們送去御寒的衣物。寒衣節(jié)寄托著今人對故人的懷念悲憫之情,也是親人們?yōu)樗P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。
嶺南放風箏
江南放風箏,大多在清明前幾個月,民諺道:“楊柳青,放風箏?!北狈揭恍┑貐^(qū)人冬后才開始有放風箏的活動,直到清明時停止。嶺南一帶,則又不同,在農歷重陽風力方始有力上行。三月四月,在當地是雨季,淫雨霏霏,最不適宜放風箏。
《嶺南風物記》載,嶺南節(jié)氣,大抵比江南早三個月。江南春季到來時,風力自下而上,因此清明可以放紙鳶。而嶺南一帶,霜降重九時可以放風箏,春季反而放不上去。福建、廣東各地,晚秋多放紙鳶,式樣繁多,高的可以直凌云霄。當地有一種叫抬云的風箏,掛著藤弓,在半空中發(fā)出嚓亮的聲音.非常惹人喜愛。
進補
此外,民間有“補冬不如補霜降”的說法。霜降時節(jié),養(yǎng)生保健尤為重要,民間有諺語“一年補透透,不如補霜降”,足見這個節(jié)氣對人們的影響。因此,霜降時節(jié),民間有“煲羊肉”、“煲羊頭”、“迎霜兔肉”的食俗。俗話說吃啥補啥,據說吃煲羊頭有助于“頭風”等疾病的治療。醫(yī)書上也有加“四珍”、“八珍”的補藥煲羊肉,可以輔療肺病、瘧疾的記載。迎霜兔肉就是經霜的(即霜降)的兔子肉,這時候的兔肉味道鮮美,營養(yǎng)價值較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