脆爽,不柴,吃起來帶有淡淡的甜香……提起芹菜,位于通州區(qū)于家務鄉(xiāng)的果村遠近聞名,被譽為京郊“芹菜第一村”。“在新發(fā)地、八里橋市場,人家就認咱果村芹菜,賣的比普通芹菜貴,照樣供不應求。”果村黨支部書記趙士生驕傲地說。
果村位于北京東南,距離首都環(huán)線高速不遠。就是這個不起眼的村,種芹菜種出了名堂,背后有何名堂?記者到實地一探究竟。
果村在張采路旁,沿著筆直的小路進村,兩旁大棚、小棚、露天菜地連成了片。上午時分,路上的人不多,不少村民正在大棚里忙碌。記者采訪時,今年第一茬芹菜已經(jīng)采收完畢,村民蔡金劍正在自家大棚里查看第二茬番茄苗的長勢。“今年芹菜大豐收,家里3個棚收了4萬多斤菜,根本不夠賣,一茬就掙了6萬多。”額頭和眼角的褶子擠到一起,老蔡笑得很開心,“這茬番茄長得又高又壯,肯定也差不了。”
趙士生告訴記者,果村芹菜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80年代,當時靠著種菜的“高收入”,果村村民最先買上了收割機、開起了小轎車??墒呛镁安婚L,年年種芹菜導致地里病蟲害增加,化肥農(nóng)藥越用越多,產(chǎn)量卻沒有起色,果村芹菜慢慢失去了優(yōu)勢。
轉(zhuǎn)機出現(xiàn)在2012年,當時北京市農(nóng)林科學院蔬菜研究所在果村建立蔬菜研究基地,將科技力量帶到了村莊。和農(nóng)科院一起來的,還有剛畢業(yè)不久的科研人員王寶駒。懷揣熱情和夢想,王寶駒立志要在果村做出一番事業(yè),其中第一件事,就是育苗。
和玉米、白菜不同,芹菜的種植需要一個移栽的過程。由于芹菜種子小、發(fā)芽慢、易休眠,播種后要先育成苗,然后再移栽到地里種植??删褪沁@移栽前的芹菜苗,曾讓果村村民頗為頭疼。
7月和8月是北京的汛期,這濕熱的季節(jié)里,果村村民每年都要忙著育苗。育苗是件費工又費力的工作:遇到大雨,地里極易出現(xiàn)病蟲害,稍不注意就會死苗;趕上高溫,喜涼的芹菜種子就會熱休眠,不易發(fā)芽;即便好不容易長出了苗,如果溫度、光照、水分處理不好,芹菜苗的長勢也會受到影響。
王寶駒至今仍記得第一次去村民育苗棚里見到的場景,“簡易棚是臨時搭建的,地里的芹菜苗長得稀稀拉拉,參差不齊、高矮不均,這樣的苗能種出什么好品質(zhì)?”而王寶駒所在的蔬菜基地擁有現(xiàn)代化的蔬菜大棚,他的團隊還掌握種子引發(fā)技術,能夠克服芹菜種子熱休眠效應,實現(xiàn)科學育苗。
不過畢竟是初來乍到,農(nóng)科院專家的水平到底如何,在村民心中是個問號。王寶駒和村書記商量,自己的苗可以先找兩家種種試試。當時還有村民放出話來,“要是產(chǎn)量不理想,我要找你們賠錢。”然而,當王寶駒把基地育的苗拿出來時,村民們驚呆了,這些芹菜苗又齊整又壯實,當年種植就獲得了大豐收,大伙一下子打消了心中的疑慮。
豐收的消息很快傳遍全村,村民們紛紛把農(nóng)科院專家的苗當作寶貝,第二年全都要求試種。王寶駒的芹菜苗立即變得供不應求,從剛開始100萬棵,逐年遞增到如今的400萬棵。期間,王寶駒還把芹菜的種植技術、土壤改良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技術普及給村民,幫助果村芹菜產(chǎn)量增加了兩成,同時還提升了菜品的品質(zhì)。后來,曾經(jīng)放出狠話的村民還主動找到王寶駒,向他賠禮道歉。
解決了芹菜種植,果村村民還有一個困惑,那就是芹菜收了之后種啥菜。過去村里第二茬各種菜都有,品種很亂,形不成規(guī)模,連菜販子都懶得收,于是村民又跑來找王寶駒拿主意。他和村書記商量,決定在村里搞調(diào)研,讓村民投票選出想種的二茬菜。結果出爐,番茄勝出,王寶駒又開始為村民培育番茄苗。
“芹菜+番茄”、“專家育苗+村民種植”成了果村經(jīng)典搭配。2020年年底,北京市農(nóng)林科學院為果村引入“北京科技小院”,進一步將這種科技幫扶的模式固化下來。
據(jù)統(tǒng)計,僅靠蔬菜種植,果村平均每戶年收入可以超過3萬元,在周邊村莊村民都選擇外出務工時,果村仍然有近百戶村民選擇種菜。
“如今,于家務鄉(xiāng)正積極建設科技農(nóng)業(yè)小鎮(zhèn),我們果村不能落后。副中心的菜籃子,還指著我們的芹菜哩。”趙士生說。